太平要术是什么书?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170卷。

《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并且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认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同时,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进行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三代”的祸福根源而言,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